近些天,家住南大港产业园区王徐庄村的九旬老人王文然很是开心,因为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的信,字里行间表达着对老人的感谢。“这是我多年前收留过的一位姓刘的山东大姐寄来的,没想到这么多年了,她还记得。”王文然说。
20多年前,一位来自山东的刘姓妇女带着一个老太太在王徐庄乞讨,王文然看到后,就收留了两人,让她们住在自己的三间土屋里。白天,母女俩外出乞讨,晚上回到王文然的家中休息。细心的王文然每天做好晚饭,都会给她们留一份。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,母女俩不想再麻烦王文然,便回山东投奔亲戚。从那之后,她们就再没有联系过,直到收到这封信。原来她们回到山东后,到亲戚家落脚。刘大姐一直想感激王文然当年的收留之恩,后来家里出现变故,忙了起来,就把这事给耽搁了。如今自己年事已高,心中总放不下这件事,便托亲戚打听王文然的住址,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“千里寄书信,只为感谢当年王文然大姐收留之恩。”信中这样写道。
据王文然的家人介绍,王文然的老伴去世得早,她自己拉扯6个子女长大,年轻时过了太多的苦日子,但乐善好施一直是王文然的习惯,只要看到身边生活有困顿的人,她都会及时伸出援手。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,王文然在村上碰到了一个在路边行乞的流浪汉,见流浪汉穿得破破烂烂,很是单薄,顿生怜悯之心。她将流浪汉安顿在自家的一处土房,然后赶回家为流浪汉做饭。尽管当时家里日子过得也不富裕,但是王文然总会省出饭来给流浪汉端过去。后来流浪汉被家人接走了。王文然说,自己也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了,但也不是每一次自己都能帮上忙,其中有件事在心里压了很多年。
几十年前,王文然去集市上买东西,看见一个穿着破棉裤棉袄的男孩儿,痴痴傻笑地站在路边玩。“我也是母亲,当时心疼得不得了。我赶紧把口袋里仅有的两块钱拿出来,递到他手里。”王文然说,买完东西,她回到家找出这个男孩能穿的衣服,又赶往集市。可在集市上找了好久,也没见到那个孩子。“当时别提多后悔了,我为嘛只给他钱呢,他还不一定知道花钱呢。大冬天的穿得破破烂烂的,不得冻坏了吗?就应该直接领他回家啊。”说到这,老人落了泪。
如今,王文然老人子女孝顺,四世同堂。老人每天都在感慨:“咱现在这生活太好啦,很久都没有流浪的人了,真是得感谢党、感谢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啊!”“从小奶奶就教育我,一定得去帮助别人,这样自己也会很开心。”王文然的孙子刘骥说,现在只要有时间,他们就陪着奶奶去敬老院慰问、送东西,让奶奶跟老人聊天。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,已成为这个大家庭的“家训”。